5月27日,2025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湖南長沙啟動。此次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主題為“強化科技人才支撐 促進糧儲事業發展”。在當日舉辦的新聞通氣會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布十大糧食流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糧食流通領域科技創新成果、綠色儲糧技術集成應用進展及優質糧食工程成效。 十大科技成果護航糧食安全 會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周冠華發布糧食流通領域的10項科技成果、10項應用案例,涵蓋糧食存儲安全、糧食減損降耗、糧食適度加工等多個方面。 這些成果的發布旨在通過展示科技創新成效,引導行業科技力量協同發力,為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提質降耗的油脂加工智能裝備創新技術取得新突破。“E型油脂浸出設備打破了5000噸/天以上大型油脂浸出裝備長期被歐美國家壟斷的局面,產品已在國內油脂加工企業應用,并遠銷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周冠華在會上介紹道。 綠色儲糧技術集成應用提速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院長譚本剛在會上介紹,針對我國儲糧生態差異大、技術成本高等瓶頸,研究院牽頭構建“五位一體”綠色儲糧技術體系,在江蘇張家港試點取得突破:化學藥劑減量50%,能耗降低20%,人工成本下降25%;儲糧銷售溢價達0.1-0.2元/公斤。 據介紹,綠色儲糧技術是指緊扣綠色低碳、環保節能、安全高效要求,通過科學調控儲糧糧堆溫、濕、水、氣等生態因子,營造和利用儲糧品質有利的生態條件,采用儲糧蟲霉生物、物理等測控技術,有利于達到“控溫儲藏保質保鮮、化學藥劑使用減量增效、倉儲作業環境友好”的目標,可實現綠色優質糧食的有效供給。 譚本剛介紹,2025年將啟動“百庫示范計劃”,3年內在七大儲糧生態區建設100個技術集成示范庫點,推動綠色儲糧標準化、產業化落地。“今年先行建立30個綠色儲糧技術集成應用示范點,明后年再建立70個示范點。” 優質糧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動”成效顯著 會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規劃建設司副司長唐成表示,“十四五”期間優質糧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動”成效顯著,“落實財政資金421億元,帶動社會投資752億元,支持8011個項目,培育推廣了一批典型示范樣板,塑造樹立了一批優質糧油品牌,匯聚壯大了一批糧食產業集群”。 在糧食綠色倉儲方面,全國低溫準低溫倉容超2億噸,氣調儲糧倉容超5500萬噸,糧情監測從單一溫控升級為多參數智能預警。在品種品質品牌方面,制定優質糧食標準286項,培育“吉林大米”“齊魯糧油”等34個省級區域品牌,帶動897家企業品牌發展。在質量追溯方面,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全程追溯鏈,江蘇、湖北等多省實現糧油“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在糧食機械裝備方面,實施1057個升級項目,推廣糧機裝備3.3萬臺(套),重點支持加工設備更新。在應急保障能力方面,全國應急加工企業近7000家,日加工能力170萬噸,可滿足全國2天需求。在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方面,農戶儲糧損失率從8%降至3%,國有糧庫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 唐成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加快推進糧食流通提質增效,不斷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鏈條。 來源:環球網 |
來源:
|